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最为熟悉的智能终端是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然而,从现在乃至未来,这种“固有”的想法会被打破。据最新的报告显示,目前,物联网连接数在一些区域已超过了手机终端用户数。据运营商、AI技术厂商、终端设备厂商、行业投资机构等预测,这种趋势将会持续,未来终端的概念是泛智能终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静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泛智能时代
物联网日趋成熟
设备逐渐丰富
走在场馆中,出现在大众眼前频率最高的不是智能手机,而是各类智慧家居、机器人、无人机、VR/AR/MR等头戴式设备游戏、自动驾驶车辆/场景、新零售……不同于过往,这些科技产品更多是“炫技”,如今,你能深切感受到这些技术与场景早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移动副总裁简勤在本届大会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截至目前,中国移动物联网数量连接超过5亿,“在有些区域,物联网的连接数已超过了手机用户数,今年新增的物联网数已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
对于2019年泛智能的市场规模,简勤表示,终端品类日益丰富,初步估计手机“换机”能达到3.5亿部,家庭智能硬件能够超过1亿台,行业模组能够超过3亿组。
据中国移动的数据显示,在智能硬件上,个人终端从2017年新增111款到2018年新增120款,个人终端共有14大品类500多款设备;而家庭终端则拥有18大品类600多款,从2017年新增90款至2018年新增418款;行业终端6大品类共300多款,2017年新增90款,至2018年则新增127款,其中包括交通行业、通用终端和教育行业。物联网终端,包括模组、锁、烟感、定位器等70多款,从2017年新增1款,到今年是新增70款。去年,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就公布了“139”计划,其中“1”是指NB-IoT网络,据了解,所谓NB-IoT是指窄带物联网,它是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
NB-IoT是IoT领域一个新兴的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LPWAN)。NB-IoT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从去年开始,国内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推进和部署NB-IoT物联网。对于NB网络的建设,中国移动表示,将加快建设优质的NB-IOT网络,年底前将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覆盖。另外,打造物联网专业化支撑能力,目前已打造了Onelink连接管理和OneNET应用使能两大平台,不断加强连接管理和应用开发支撑能力,推出了近20款自主品牌芯片和模组;在家庭和个人市场推出了品类丰富的智能硬件,年出货量达到近3000万台。
去年11月,中国移动物联网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产品库汇聚200余款产品,投入10亿元用于补贴NB和4G产品,带动NB模组成本下降50%以上,4G模组成本下降至百元以下。根据市场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连接规模达到260亿。
“聚焦”万物互联
消费级智能家居设备实现互联+语音控制
运营商在努力搭建网络设备,国内乃至全球的硬件设备厂商“重金”投入到物联网设备与平台构建中,智能互联设备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1月初,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智能手机共出货3.552亿部,同比下降6%。这是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饱和已成为不争事实,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消费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六个季度下滑。
面对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与激烈竞争,以及物联网络快速成熟的大环境下,今年以来,全球以及国内硬件设备厂商在智能物联“加码”。在今年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除了智能手机外,“秀得”更多的是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早前,联想在其年度的创新科技大会上正式宣布了SIoT 2.0战略,并推出20余款SIoT 2.0智能终端设备。联想表示,SIoT 2.0是场景智能,主要体现在“智能家庭”“智能办公”和“智能出行”这三大场景中。然而,这些被称之“智能”的场景则包含场景与场景之间的互联:设备永远在线、内嵌云平台以及智能服务。例如智能指纹锁、“看家宝”智能摄像机等,它们连接家庭网络的同时,能与智能手机连接,通过手机进行控制和接收相关数据。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空气净化器等可由摄像头联网、可以自动检测家庭环境,做到智能清洁。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刘军表示,Slot 2.0包括了三大特点,是设备的互动、AI人工智能、智能语音控制等,这些也是未来的趋势。今年,三星亦在中国市场首次发布了智能家居战略,它是将旗下智能语音助手The New Bixby与IoT技术结合,帮助用户管理和控制IoT设备。据介绍,未来其智能语音助手还将成为跨界设备、跨服务及跨语言的人工智能平台。
简勤表示,“随着‘连接’的日趋重要,未来,连接要拓展到应用上,比如说现在的智能音箱,我们不光卖硬件,还要卖智能音箱的入口,实现语音+数字服务的增值。”
AI交互应用
将行为轨迹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物联网、人工智能、云、大数据是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词,其中,人工智能在物联网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因为它能够快速从数据中获取洞察力。在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交互”下,AI亦将进入全新的一个时代,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呈现出与当下不同的状况。
作为国内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大咖”,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立在这次大会上表示,在未来的AI交互应用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万事万物皆数据;第二个趋势是人机交互;第三个则是“云、管、端”。这与以往说的“数据”有什么不同呢?早前常说的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处理的是结构化的数据,例如表单、文本等易于获得的数据,进入万物互联阶段,我们的数据则变得十分复杂。
徐立解释,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线上线下数据,日常生活的各种数据,但都是难以被结构化,以前的生活当中很少能够利用到这些数据来帮助决策和发展。
据了解,如今人工智能已可以把人的行为轨迹作为一个结构化的数据,数据就将每一个人每天的路径、发生的事情都作为机器输入。此外,可以把自然场景中的文本作为一个结构化的输入,以往只是限于光学文字,现在马路上的各种路牌都能实现。“研发团队还能把现实场景中各种物体、感兴趣物体都作为结构化的输入,这对于我们推动行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个必然带来信息量,或者是大数据递增,这对于管道的数据是非常巨大。”徐立说道。
全媒体记者在展馆中看到的一个视频边缘的解决方案。据了解,不久将来,人工智能+视频是利用边缘计算的方式来快速处理视频数据,而视频的智能分析,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已逐渐普及的人脸识别,它还能进行人体关键点检测、表情识别、性别/年龄分析和区域人数统计等。“表情分析、性别/年龄分析这两项功能是比较好理解,可以用于新零售等场景。人体关键点检测,则是主要根据摄像头捕捉到人的动作,从而分析他们的趋势。”在场的技术人员表示,“该视频功能可用于公园、商场、小区、学校等有小孩子的场景。”
这些视频通过摄像头的采集后,也无须传输到云端或是现在大型的服务器后台,而是利用设置在附近的高性能边缘视觉加速器上处理。据了解,这些高性能加速器的设备已能进行10多个视频并行处理,当中每个视频能达到10~20帧。
这也是正如徐立谈到的,人和机器有新的互动,不仅是传统意义上针对人脸,现在可以针对各种各样的肢体带来不同种类的新兴应用和行业变化。
同时,除了AI呈现出新的方向,全媒体记者了解,在新技术的支持下,AR/VR沉浸式头戴设备有望再次找到“春天”。VR这类头戴式设备,越来越成为众多科技展览、户外科技馆、展览厅等使用的智能设备,它能给予消费者沉浸式的体验。正如人工智能一样,VR可穿戴设备早在四五年前已出现,但由于画面像素低、具有眩晕感、设备穿戴不舒适等种种原因,一路的发展并未如理想。如今,因为在新硬件,如处理器性能,尤其是传输技术的提升下,它们能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显示画面越来越清晰,而且加入智能“手柄”设备,你一边佩戴着VR装置、一边跟随着画面运动,从而可减低眩晕感。
相信不少科技爱好者,还记得今年曾大热电影《头号玩家》,当中的VR头戴式设备是“无线”的。要知道,这不是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物联网技术专家表示,在未来的低延时、毫秒级传送、高带宽的通信技术下,VR能摆脱电缆,而内容存储在云端,即便是高帧度的画面都能及时“传送”到VR眼镜上。
深度物联
连可穿戴设备都“消失”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万物互联之下我们身边的可穿戴、手机、车辆、WiFi、无人机、智能音箱……这些是不少人生活中接触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随着“泛智能”的深入,运营商、硬件方案商可以往更“无感”的方向探索。
全媒体记者在中国移动研究院的展台上看到,最新的一个智慧养老解决方案,该“老人室内监护助手”系统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老人室内主要行为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现异常远程报警。据现场的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老人室内监护助手”产品包括门磁、热感应器、智能烟感等装置,“老人家身上无须佩戴任何的可穿戴设备,比如手环也无须佩戴。室内更无须布摄像头”。安装在厨房、饭桌、卧室等区域的人体红外传感器,能通过捕捉室内老人身上热量信号感知其行为,巧妙地对老人行为进行识别并熟习其日常规律。
从外观上,室内的传感装置与当前使用的相似,“不同于以往传感器是独立运作,在物联网下,这些传感器都是交互,每个设备可各自感知对方监测什么内容,状态是怎样”。
值得留意是,这套方案是用边缘计算框架,利用家庭内部闲置的宽带设备替代云平台作为计算设备,不仅大大降低对家庭外部网络环境的依赖,用户隐私也得到更好地保护。日常的数据是存储在当地的设备中,只要当系统发现异常,会通过远程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