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家从事传感器的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其中从事微系统研制、生产的有50多家。同时,传感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工业自动化、农业现代化、航天技术、军事工程、机器人技术、资源开发、海洋探测、环境监测、安全保卫、医疗诊断、交通运输、家用电器等。
全球传感器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近年来,全球传感器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0年增长速度达20%以上。2011年受全球经济下滑的影响,传感器市场增速比2010年下滑5%,市场规模为828亿美元。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复苏,201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已达到952亿美元,到了201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为1055亿美元。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将不断增多,2016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突破1700亿美元,增速达到9.7%。截止到2017年末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到1900亿美元。
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分析预测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传感器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995亿元,同比增长15%。到了2016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了1126亿元,同比增长13.2%。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增长为约1300亿元。预计2018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1472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13%,预计到了2022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2327亿元。
上半年中国传感器上市公司营收、利润TOP10统计分析
在2018上半年中国传感器上市公司营收排行榜中,前十名的企业分别为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歌尔股份、航天电子、盾安环境、华天科技、航天机电、盛和资源、东风科技、通鼎互联。其中,海康威视营收第一,2018上半年营收208.76亿元,营收增长26.92%。
1、政策利好推动传感器发展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物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国家战略,推动了物联网及传感器的发展。
2017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聚焦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重点应用领域,有效提升了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了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总体目标是,预计到2019年,我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产业生态较为完善,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国际先进企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二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三是生态体系基本完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本土传感器企业有望提升技术从而摄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2、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决条件
一般来说,物联网在结构上通常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其中,感知层作为数据采集的源头,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在感知层,最重要的组件就是各种各样的传感器。
在物联网产业的推动下,智能手机、可穿戴、虚拟现实、智能硬件、视频交互与安防监控、机器人、3G/4G通信技术的普及,以及它们与家居生活的互联互通,都为人们打开了全新的空间与崭新的用户体验感,这些都是传感器应用的热点领域。
在工业领域,智能化工厂、数字化工厂同样需要海量的智能设备,大数据的应用、远程监控等方式的普及应用也都对设备的数据采集和传输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感器的使用不仅是实现智能化生产、智能化工厂的关键,更是推动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拥抱即将或已经到来的物联网时代的先决条件。
3、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
我国传感器的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并逐渐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阳和西安等中心城市为主的区域空间布局。
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南京为中心,逐渐形成包括热敏、磁敏、图像、称重、光电、温度、气敏等较为完备的传感器生产体系及产业配套。
珠三角区域:以深圳中心城市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资企业组成以热敏、磁敏、超声波、称重为主的传感器产业体系。
东北地区: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主,主要生产MEMS力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
京津区域:主要以高校为主,从事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在某些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北京已建立微米/纳米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部地区:以郑州、武汉、太原为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模式,在PTC/NTC热敏电阻、感应式数字液位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4、车用传感器市场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