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相逢“智能音箱”战场
继智能手机后,短短几年内,智能音箱发展迅猛,很快就进入了公众视野。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众多一线科技巨头都争相进入智能音箱领域。
有数据统计,2017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大约32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00%,预计2018年将出货5630万台。其中,亚马逊和谷歌加在一起大约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而中国也已经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智能音箱第二大市场。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智能音箱做得越来越像智能手机了。目前,Skype用户可以通过Echo智能音箱向全球150多个国家的朋友打电话,并且,将Skype账号连接到Alexa的用户将获得2个月总共200分钟的免费通话时间。
可以打电话、订外卖、连接家里的智能设备……这不就是一部没有屏幕的智能手机吗?企业为了让智能音箱成为一款必需品也是费劲了心思,但是市场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智能音箱并没有成为一款刚需产品。
首先,智能音箱的目标消费人群以22—32岁白领为主,他们要么在上班,要么在上下班的路上,智能音箱放在家里打开率相对较低。此外,由于音箱不具备手机的通讯功能,所以无法做到真正的人机合一。
不过,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音箱无法实现人机合一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决定的。创业前三年,涂鸦智能也一直在寻找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台设备,他们曾做过一款音箱,但在尝试半年后以失败告终。后来,创始人兼CEO王学集分析,手机是一个通讯工具,拿着它就像拿着钥匙一样,但智能音箱做不到。
智能穿戴设备这块蛋糕也不好吃
当科技巨头发现智能音箱并不能成为第三台设备时,亚马逊、谷歌将目标转向体积更小的智能产品,比如:手表、手环,甚至做一款体积更小、能随身携带的音箱。不过,这也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其实,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可以理解为mini版的手机,只不过增加了测心率、记录睡眠等功能,所以主打“健康牌”。然而,截至目前,智能穿戴产品并没有诞生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亮点,要么像手机、电脑一样不可替代,要么足够酷炫,引领潮流。
目前的智能手环等穿戴产品,跟手机比,不够智能;作为手机配件,又没有硬性要求。据权威报告调查显示,在购买智能穿戴产品的用户中,使用时间1年以内的占76.9%,而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功能鸡肋”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最大缺陷。
最终,一块曾经的“香饽饽”变成了如今的“鸡肋”。这些智能穿戴设备仅仅是“小而美”的存在,并没有成为巨头一直在寻找的第三台设备。
第三台设备?不存在的!
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特点是一对一的主动沟通,但是物联网时代,一个人可能要面对多部智能产品,而且是被动沟通。那么,第三台设备会仅仅是一个产品吗?
《物联网时代》一书作者马切伊 • 克兰兹(Maciej Kranz)曾提出,人们并不应该仅仅关注高科技,而更应该将重点放在高科技所带来的解决方案和最终成果上,企业应该通过物联网去实现效率的整体提升。
物联网时代,需要多产品、多入口的打通,人机合一是被动实现的,在这过程中,AI技术将让沟通方式再一次变革成为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其它巨头还将重心放在智能产品创新时,涂鸦智能却扭转方向,选择平台赋能的形式打造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智能家居场景。
据了解,涂鸦智能打造了全球化智能平台,通过全新的开发模式,为零基础的制造企业赋能,实现1分钟生成App面板,6小时完成产品样品,15天实现量产,解决传统企业开发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的所有难题。
万物互联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走向智能化发展之路。为了更好地为全球制造企业赋能,涂鸦智能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大的生态,就跟安卓要构建一个App的大生态一样,涂鸦智能也要将各种各样的设备应用生态构建起来。现在谈到关于是否存在第三台设备的话题时,王学集表示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无论是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是物联网时代,能否解决用户痛点都是检验一款产品的一项标准。当下,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音箱、手表、手环等小而美的智能产品出现,但却没有成为C端消费者的刚需产品,也没能为B端制造企业提升效率。相反,不再盲目追求第三台设备的涂鸦智能,反而走出了另外一条与众不同的路,那就是帮助全球制造业实现零成本、高效率开发智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