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产品争夺战才刚刚开始

   2017-03-09 图说智能化282
核心提示:尽管凭借着20余年技术积累,中车株洲所已占据了60%的国内轨道交通传感市场,但对接下来40%的争夺,才更加激烈和残酷。因为在这
       尽管凭借着20余年技术积累,中车株洲所已占据了60%的国内轨道交通传感市场,但对接下来40%的争夺,才更加激烈和残酷。

因为在这个尚未占领的40%的市场里,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高端产品。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虽有1700余家机构在从事传感器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但高端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高达90%,仍严重依赖国外。

“我们原来做的传感器仍以模拟量传输为主。”徐永谦告诉媒体。

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也表示,“传统传感器大量采用模拟信号传输,容易受干扰,同时在恶劣条件下出故障后,无法实现自诊断,不具备自愈能力”。

另据了解,就轨道交通传感器市场而言,目前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加速度传感器还未实现国产化。

如何立足轨道交通、向其他行业扩展同样是徐永谦关心的问题。“虽然与手机、汽车行业相比,我们的传感器技术含量并不低,但仍处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状态,”他表示,“今后应向大批量、低成本转变。”

“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化替代才刚刚开始。”徐永谦坦言。

事实上,不独轨道交通行业,国内整个传感器产业仍普遍处于中低端水平。

2014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次发布《中国传感器产业发展白皮书》(简称《白皮书》),在肯定成绩后指出,“老产品比例在60%以上,新产品明显不足,其中高新技术类产品更少;同时,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产品严重欠缺。”

《白皮书》显示,我国传感器行业从1986年才开始进入实质研发阶段,至2000年初步建立起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至“十二五”期间形成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链。2001年开始,以开发高、精、尖为特征的新一代传感器被列入研发重点,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短。目前整体形势是“我国传感器产业已由仿制、引进逐步走向自主设计、创新发展阶段”。

在宁波会议上,冯江华作了一场题为《智能传感技术发展综述与应用展望》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当前对新型传感器研发提出了三点更高要求,“一是传感器的输出应从模拟改为数字信号输出,无须二次处理;二是具备自校正、自诊断、自判断和自愈能力;三是自主性更强”。

冯江华所说的第二和第三点,正是备受关注的新一代智能传感器的主要特征。

 
0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智能输送方案
推荐图文
推荐智能输送方案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怡鹏达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粤ICP备2023057463号  |  粤ICP备2023057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