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瓶颈在哪里?

   2017-03-02 图说智能化286
核心提示:两年前,我在以色列看到有叶绿素的检测传感器。如今我国企业已开始破题,在包括叶绿素、叶面温度等生物本体的检测传感器开发上
       “两年前,我在以色列看到有叶绿素的检测传感器。如今我国企业已开始破题,在包括叶绿素、叶面温度等生物本体的检测传感器开发上,开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我国农业物联网取得飞速发展,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不过,与工业、商业等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差距明显。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说,农业物联网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关键技术和实用化产品有待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是,产品价格比较高,技术性能需要提升;动植物本体生命信息的感知需要加强;适合农村的高通量、低资费通信技术需要加强;产品量产能力不够,或者批量生产后,不能马上卖出去。

资金投入是困扰农业物联网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物联网发展面临资金难题。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柏斯维认为,试点示范并不代表真正实现产业化,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条件可控性差,这决定了物联网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明显不同于在工业等领域,导致了其发展初期受资金制约严重。

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的不同、布局规模不同,价格从一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目前试点区域的物联网项目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的投入办法,各企业对物联网的投入产出比有所不同。顾靖说:“合作社蔬菜大棚物联网设备共投入110万元,其中政府支持了70万元,自筹40万元,预计一年能把自筹的成本收回。”但对企业来说,这部分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一些物联网设备还不够“接地气”,在满足农民使用需求方面需要继续探索。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研发多出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农业专用传感器的缺乏也是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在覆盖面、适用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0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智能输送方案
推荐图文
推荐智能输送方案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怡鹏达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粤ICP备2023057463号  |  粤ICP备2023057463号-1